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巩固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成果。未来技术产业学院学生第一、第二党支部积极分子积极参与2025年大学生暑假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实践队员们通过红色文化探访与非遗客家文化调研,在革命旧址中感悟信仰力量,在文化长河中汲取传承智慧,以青春之我践行“强国有我”的铮铮誓言。
红色足迹印初心
革命精神砺青春
在项与年生平事迹展陈,队员们沿着时间长廊驻足,凝视着泛黄的老照片与斑驳的旧物件,聆听这位隐蔽战线英雄敲掉门牙扮乞丐传递情报的壮举。
松毛岭战役战地旧址的青松翠柏间,队员们默读烈士名录,触摸战壕遗迹,感受红军战士“血战到底”的悲壮,深切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。
古田会议旧址群中,八仙桌上的炭火盆、木质立柱上的红军标语,生动诠释着“党指挥枪”的立军之本。队员们系统梳理古田会议如何以政治建军、思想建党破解红四军思想困局,深刻领悟“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”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。
非遗探源寻根脉
客家文化启新思
连城客家博物馆内,实践队沉浸于“九厅十八井”建筑模型与其他各类文物中,解码客家“崇文尚武”“耕读传家”的文化密码。在明清牌匾陈列馆前,在队内入党积极分子的带领下,队员们围绕“乐善好施”族训家风展开热烈讨论,提出“结合专业所学探索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数字化保护路径”的创新思路。客家方言互动体验环节,方言中蕴含的生存智慧与文化认同感,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需立足时代、激活基因。
红色教育让实践队内的入党积极分子懂得:信仰是穿透黑暗的力量,忠诚是熔铸于血脉的基因。项与年“忍痛扮乞丐”的抉择、松毛岭烈士“血战到底”的悲壮、古田会议确立的“党指挥枪”原则,无不昭示着新时代青年应以“初心的坚守者”姿态,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。客家文化调研则启示队员: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,而是要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播撒希望,让“耕读传家”的智慧与高新技术结合,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文化动能。
未澜赤潮社会实践队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,以心灵感悟文化根脉。从革命旧址到客家博物馆,从“科技强军”的誓言到“数字化保护”的构想,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”的使命担当。这抹跃动在闽西大地的“赤潮”,正以青春之火点燃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