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系乡村,聆听变迁。2025年7月12日,我院未澜励行社会实践队来到漳州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村,在村副书记曾裕山家中展开了一场特殊的 “乡村故事会”。连续高强度工作的村副书记,凌晨四点刚结束县城领导部署的危险木房安全排查工作,清晨八点便准时接待实践队员,他用沙哑却充满热忱的声音,娓娓道来彭溪村的过往今昔,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乡村发展的脉搏与基层工作者的担当。
“村里的老木房多是祖辈传下来的,住了几代人,但安全不能含糊。”谈及凌晨的排查工作,他揉了揉略带血丝的眼睛,语气坚定。听着他的话,看着他眼里的红血丝,听着他沙哑却坚定的声音,实践队员心里涌动着感动:这就是扎根泥土的担当,是把心交给乡邻的热忱。这份朴实的责任感,让实践队员打心底里觉得亲近又敬佩。
随后,村副书记从彭溪村始建年代讲起:“咱们村依山傍水,最早是几户客家人迁徙而来,靠着种茶、种蜜柚一代代扎根......”先辈们在石坡上垒田埂、用竹篓背土肥的辛劳,都随着他的讲述漫溢开来,那些沉睡在时光里的故事,仿佛正顺着他的声音,在阳光里慢慢舒展成鲜活的模样。实践队员们低头看着自己脚上干净的运动鞋,再想想先辈们光着脚走过石坡的模样,突然觉得肩头有了种沉甸甸的感觉——这哪里是在听故事,分明是在触摸一个村庄的血脉,是在承接一份穿越百年的执着。
谈及人口与户籍情况的时候,村副书记想了想说道:“全乡现有户籍人口有600多户,其中高达24户五保户,残疾人口50人,常住人口2000多人,这些年年轻人外出务工多,但这两年不少人回村搞起了茶产业合作社,户籍回迁的也多了起来。”他笑着说。村里的人口变动,藏着乡村发展的密码,既有着时代变迁的印记,也透着彭溪人对家乡的眷恋。
两个多小时的讲述里,实践队员们不仅了解了彭溪村的历史脉络与人口变迁,更被副书记“连轴转”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。“他的眼睛里有血丝,声音里有疲惫,但说起村子的事,眼里全是光。”实践队员张佳倩道。
乡村的发展离不开这样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,而乡村的历史与故事,正是在这些坚守与付出中不断续写新的篇章。接下来,未澜励行社会实践队将带着这份感动,继续深入彭溪村调研,用青春笔触记录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